快捷搜索:

PNAS:中美合作阐释东亚及北美生物多样性分布规

  “美国之音”:中美合作解读东亚和北美生物多样性的分布

  北京大学生态学研究所生态学系方精云教授与新墨西哥大学的詹姆斯·布朗教授合作,最近在美国发表了一篇关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文章,并报告了其分布机制物种多样性解释最新的研究成果。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物种(或物种多样性)数量减少的趋势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生态特征之一,其规律和讨论机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达尔文时期。近20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高度重视,物种多样性的分布和机制研究也成为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生态保护学的热门话题。方精云研究小组近年来研究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及其机制,在对全国近60个重要山区的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的同时,与世界各地的植物学家合作,建立了数据库最近,根据这些物种的分布数据,根据北美物种的分布数据,研究了生态代谢理论(James Brown)对分布的分布的影响物种多样性的有效性代谢理论的本质是环境能量控制着代谢的生物学速率和控制物种数量的个体大小。方精运研究小组发现,中国和北美的物种数量确实受到“代谢理论”预测的能量约束,但空间尺度的大小对这种能量与多样性的关系有很大的影响,即“代谢理论“具有很强的规模依赖性。这项研究还发现,东亚的物种多样性随着纬度的下降比在北美洲更快。这个结果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东南亚的温暖地区比北美南部的气候更加丰富,但是较冷的东北亚比北美低。测量数据也支持这一结论。这一结论改变了人们广泛认为的“东亚物种比北美更丰富”的观点。该研究解释了东北美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并形成了“代谢理论”,这被认为是对物种多样性进行机械解释的重要一步。这些发现发表在最近的“PNAS早期版”中,题为“东亚和北美的温度依赖性,空间尺度和树种多样性”。本论文的第一作者王志恒是方精云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现在是瑞士苏黎世大学博士后。其他合着者包括新墨西哥大学的詹姆斯·布朗教授和北岛城中心学院的唐志耀副院长,方精云教授和布朗教授共同撰写。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点击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