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青藏高原典型区大规模冻土本底考察全面启动

  青藏高原典型地区大型冻土背景调查已全面启动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青藏高原典型地区的冻土层背景是在7月底开始的。 7月31日,格尔木格尔木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正式对外开放。目前队伍已经走上了通往青藏高原腹地的道路。检查人员由中外专家共同组成,共计50余人。据组织检查队长陈骥介绍,检查区的条件十分艰苦。特别是数万公里范围内的无人地带,主要研究喀喇昆仑山地区,西昆仑山地区和羌塘地区的冻土,活动层土壤,地表生态和植被主要以勘察,钻探,矿井勘探和物探方式进行,以土壤为主,采样方式为取样方式,采样侧采集植被,获取上述三个区域的冻土背景资料,包括冻土边界,地温,含冰特征,冻土层厚度,上限等。深入了解上述三个多年冻土地区活动层的土壤特性和植被状况,为现场数据的综合填充做好准备据报道,永久冻土是指地下层(岩石)层深处冰层的发育,是具体区域最终环境,地球的表面和大气能量以及产品的长期交换产品。虽然青藏高原位于中低纬度地区,但由于其地形,冻土分布广泛。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青藏高原的冻土面积已经超过120万平方公里。多年冻土区域具有独特的陆地过程,对区域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由于多年冻土区不同含量,不同形式的冰的发育,多年冻土地区的水文过程也应该被忽略。再加上冻土的独特性,寒区工程的稳定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目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109国道和东部高原附近。喀喇昆仑地区,西昆仑地区和羌塘高原腹地等中西部高原,由于天气恶劣,自然地理条件差,运输和后勤保障困难,该地区冻土研究仅有零星工作,研究工作,系统,都比较全面。随着我国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加剧,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冻土变化对气候,生态,水文和工程建设的影响日益突出。关注和研究该地区的冻土不仅是科学界的任务,也是这个地区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王金东)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